掃一掃進入手機網站
分享到:
全國服務電話
13592065509
聯系我們
公司地址:高新技術開發區豐華路1號連飛大廈16樓
劉經理 :13592065509
郵箱 :lyhyz@sina.com
(周一至周日 am8:00-pm5:00)
版權所有:洛陽致靜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新聞資訊
NEWS
巴黎氣候協議有望提早生效
約翰·麥克加里蒂認為,巴黎氣候協議如能在本周簽署,將推動溫室氣體減排向著更快速、更深入的方向發展。
本周四,預計至少有155個國家簽署巴黎氣候協議,并于明年開始落實具體條例,而此前官方宣布的協議生效日期是2020年。
協議若要生效,至少得有55個國家(這些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至少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55%)在4月22日紐約簽約儀式之后認可、接受或批準這一協議。
對于有些簽約國而言,比如歐盟,落實去年12月的氣候協議條款大概需要至少18個月,他們還未就2030年氣候目標的任務分配達成共識。所以,預計要等到2018年才能最終完成整個流程。
中美等排放大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排放總量的40%左右。這些排放大國若能盡早采取行動,則能加快全球減排進程,以免巴黎協議像以前那樣陷入各種程序冗長的纏斗。
盡管有意見指出,發展中國家應該適當延遲簽署或認可協議的時間,以便向富裕國家爭取更多資金等方面的談判籌碼。但是,大多數國家對本周的會面還是保持開放態度,并且希望盡早完成協議簽署。
倡導各個國家簽訂《巴黎協議》是氣候行動的第一步,更為嚴峻的是如何確保各國實踐其承諾和衡量實踐的效果,以及各國否能在短短的幾年內確立行動決心。
[為此,世界資源研究所專門開發了一項便捷工具,以便追蹤各國在巴黎氣候協議方面的行動進程]
上周,聯合國氣候問題秘書長克里斯蒂娜·菲格絲(Christiana Figures)在倫敦的一次活動上說:“我認為巴黎氣候協議有望在2018年正式生效?!彼€補充道,目前的狀況已經迫在眉睫,在大幅減排這個問題上我們已經晚了10年。
菲格絲(Figures)認為,現在地球正處于末日危機的邊緣,要想在本世界后半葉實現“凈零”排放,“我們必須在2020年達到溫室氣體的排放峰值”。
菲格絲說,如果還是照著老樣子來,“恐怕要在2025年到2035年才能達到峰值”,所以必須盡快采取有效措施。
有科學家指出,目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已經超過了400ppm,接近于危險臨界點。
與此同時,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也向各國政策制定者證明,一旦這種極端事件常態化,后果將不堪設想。
在此背景之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將在本周召開一次聯合國氣候科學專家會議,研究探討相關減排措施可行性,從而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
對于小型島嶼國家或受到氣候變化嚴重影響的國家來說,1.5攝氏度就是一個生存臨界值。
正是由于這些國家的堅持,1.5攝氏度的溫控標準才被寫入了巴黎氣候協議。但是大多數發達國家,尤其是歐盟成員國,卻認為應該適度放寬減排幅度,并提議將溫控目標擴大到2攝氏度。
歐盟國家的這個提議其實是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08年的一項建議文件提出的,但是卻很有可能給許多受氣候變化影響嚴重的國家帶來災難性后果。而如果依據有些國家在巴黎峰會上提出的減排目標計算,全球升溫幅度最終可能達到3攝氏度。
本周四即將發布的一項重要報告指出,如果升溫達到2攝氏度,全球海平面將大幅升高,許多城市和沿海區域都將被淹沒,數十億人將無家可歸。
此外,研究還指出,如果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全球許多其他地域也將受到影響。由于極端熱浪頻發,熱帶地區將越來越不適合人類居住,而地中海地區的干旱也會變得越加頻繁。
氣候政策分析家表示,如果能夠盡早落實巴黎氣候協議,那么在2018年進行回顧審查或全球盤點的時候,各國就有可能迫于更大的壓力而同意加快和加大減排力度。
在2018年全球盤點的時候,各國的減排目標應該深入其各個經濟領域,并應提出2020年后的修訂減排目標,來自氣候互動智囊團和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商學院的聯合報告指出。
報告還指出,如果沒有深化減排,2030年后的減排進程則難以實現將溫度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的目標。
“這就像開車去參加一次重要的會議,如果你現在出發,你可以按時到達。如果你駐足等待,你或許可以開快車趕路,但同時也冒出可以發生可怕事故的風險”,氣候互動報告作者之一安德魯·瓊斯形象的比喻道。
“如果我們現在踐行巴黎承諾,則可以將溫升限制在2攝氏度內。如果我們等待到2030年后才行動,我們將不得不以迅猛的速度和高昂的代價減排”,安德魯補充道。
從聯合國氣候進程角度來說,提早通過巴黎氣候協議也有很多好處。比如可以在美國總統換屆之前提前鎖定美國的減排任務。因為一旦共和黨當選,很有可能會阻止甚至推翻之前協商一致的氣候行動計劃。
除此之外,提早通過協議還能向商界和工業領域傳達政府深入減排的決心,突出投資化石燃料的金融風險,刺激他們投資可再生能源等低碳科技。
上周,碳披露項目等多個業界組織聯合上書,敦促政府部門盡早簽署巴黎氣候協議。碳披露項目的一位負責人表示:“氣候變化應對措施的影響會涉及許多方面,比如農業系統、交通、能源基礎設施,以及其他一些國計民生的基本領域。所以說,那些排放大國也是從減排措施中獲益最多的國家?!?/p>
如果我們沒有快速完成低碳投資轉移,那么未來全球金融系統將會面臨怎樣的威脅?目前,多個大企業、中央銀行、20國集團特別小組都在對此進行研究,最終結果預計將于今年年底公布。
本周,歐盟國家財長會議將在荷蘭舉行。會議提議對各國銀行進行壓力測試,以幫助投資者了解在極端氣候事件和高碳資產環境下可能面臨的風險。
保險業全球投資資產總額目前已經達到25萬億美元。上周末,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呼吁保險業也行動起來,協助管理和削減氣候變化給全球資產帶來的風險。
本周在巴黎舉行的協議簽署儀式只是一個開端,為了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相關措施,逐步兌現發達國家加大氣候財政援助的承諾,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挑戰
《巴黎協議》將面臨的各大挑戰很快會顯現出來。聯合國氣候談判將在下月重啟,與會代表將開始制定推進《巴黎協議》的行動,以便協定目標可以在2018年后深化,以及確保必要的氣候融資。
從某方面來說,今年底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比巴黎會議更重要,因為大會將商定更為細節的、能成功實踐氣候協議的具體行動。
“(巴黎協議)產生的正面效果,對國家與非國家行為的減排推動力,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查塔姆研究所在今天發布的通報中表示。
通報還指出:“然而,新氣候框架仍比較混亂且不夠標準化,通往“溫升控制在2攝氏度”的道路還不明朗”。